李斯特的灵魂
往期内容:1、霍洛维茨谈李斯特丨“ 李斯特是钢琴史上无比重要的一个人物,一个超凡的人,真正了解钢琴的性能。” 2、每晚音乐课堂丨布伦德尔解说演奏李斯特《旅行岁月》丨李斯特要我们听到的,不只是那音乐本身…… 3、你真的了解车尔尼吗?他是如何培养李斯特的? 4、李斯特的一生丨"他没有自己,时时准备为别人牺牲,犹之十字架上的基督!" 5、与儿子谈李斯特丨我想他已经有能力享受音乐,从而让他的生命更丰富!
1994年,艾伯特18岁。他是那一年欧洲Triest钢琴大赛的特别金奖获得者。评委对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寄予厚望。当地报纸宣称:他们在他身上发现了李斯特的灵魂。
作为钢琴家,艾伯特没有理由不知道李斯特。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他窘迫地四下张望。然而读到第四遍时,他确信文章的作者是认真的。这时,一个念头在他胸中悄悄泛起。
接下去的几天有更多的采访安排。艾伯特面对各路记者宣布:他的演奏的确受到了李斯特的影响,正如当地《格林尼亚人报》所描写的那样——“梦幻的,不由自主的,就好象李斯特本人控制了他的手,他在呼吸间感觉到钢琴之王的存在。”
回到国内,艾伯特面对更多更多的采访。他提出一个问题:做一个符合演奏潮流的顶尖钢琴家更重要,还是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的、150年前的钢琴之王更重要——直到今天,这一话题仍是这个国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最后,艾伯特选择了后者。他说:既然那个年代既无电视也无广播,人们对李斯特的所有认识都来自纸上,那么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还原这一切,应该是更有意义的事。
艾伯特开始着手对李斯特的研究。他费尽心机,找来了所有现存的关于李斯特的资料,包括149种传记,9万多篇研究论文,14幅各个年代的画像,甚至还有一张摄于1881年,通过银版照相术留下的相片。艾伯特一头扎进资料堆中,同时延聘一位英国科学家对图片资料进行研究,后者曾因发表一篇证明《蒙娜丽莎》画像中的妇女是同性恋者的论文而名声大噪。研究工作异常艰难,要从数以百万计的信息点中提炼还原出动作和表情,难度不亚于任何级别的智力拼图。比如说,从一张李斯特36岁时的画像上,艾伯特需要细心揣摩他当时的动作表情眼神,再与相关的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对照,细致把握有可能影响到他演奏风格的心态;而那位英国科学家,则要分析他单手叉腰时小指的姿态,通过大型计算机的演算,模拟出这根手指的习惯动作,交由艾伯特进行模仿练习。
研究工作持续了将近三年。1997年7月,艾伯特再次登上阔别的舞台,他的音乐会直截了当地打出“李斯特的灵魂”的口号,钢琴评论家们从世界各地赶来观看。演出顺利举行,艾伯特的音乐才华令人印象深刻,掌声和三次返场衔接配合得很得当,总之,一切都像是一场正常的音乐会,观众似乎对李斯特的灵魂视如不见。媒体也和艾伯特一样失望,不得不把笔墨集中在他的红褐色假发套和缀有14金色钮扣的宫廷乐师演奏服上。
这是艾伯特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打击,就在他痛苦、怀疑、动摇,几乎放弃的时候,一次教堂的礼拜点醒了他。他在圣歌缭绕中看到了李斯特——钢琴家、作曲家、批评家、作家、神父、教师、纨绔子弟,这是李斯特的一生,而他,不过是一个可怜的靠着计算机和几张图片混饭吃的跟屁虫。“你啊,披着僧袍的魔鬼!”(注:这是晚年李斯特因其风流韵事而得到的恶评)艾伯特在心里喊道,“要成为真正的大师,就得和魔鬼交易!”
艾伯特后来说,那一次,是他真正走进李斯特内心世界的开始。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艾伯特经历了李斯特经历过的几乎所有事,和女作家谈恋爱,到一家乐团担任指挥,遍游欧洲,和一位有伯爵头衔的绅士的夫人私奔,为一家音乐基金创作交响乐,与一位俄罗斯姑娘同居并结婚,到罗马山的修道院做修士,等等等等。在此期间,艾伯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媒体报道他的行踪,正式称他为“李斯特先生”,他的音乐会上总能听到女士的惊叫,和李斯特当年的演出情况一模一样。
2006年11月21日,艾伯特旅经一个奥地利小镇,翻阅当地报纸时,忽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升起。这是一份《格林尼亚人报》,艾伯特想起来,正是当年他在此参加比赛时对他进行访问的报纸。连行文都让艾伯特觉得熟悉——“梦幻的,不由自主的,就好象帕格尼尼本人控制了他的手,他在呼吸间感觉到小提琴之王的存在。”后来,他了解到,这是这家报纸唯一的一位音乐撰稿人的固定套路之一,如果是写指挥家,里面就会换成伯恩斯坦,等等。
这是艾伯特经历的第二次打击。他后来说,这一次,才是李斯特的灵魂自动走进他的躯壳。他来到韩国,接受了多达23次的整容手术,使自己和图片上的李斯特一模一样。他不再开音乐会,也不再担任指挥、教师、牧师这些名堂,而是频频参加全球各地的模仿秀活动,和猫王、卓别林、披头士、刘德华迷们一起共享欢乐。
艾伯特说:我爱这样的生活,这比当什么音乐家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