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用 MP3 听音乐、听广播、学英语吗?
现在这个“老朋友”要离开我们了。某种意义上的离开。
发布消息的是 MP3 的发明者和专利持有方“德国公司夫琅和费集成电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ed Circuits,以下简称“Fraunhofer IIS”)。这家机构发布声明说,MP3 的全部专利已全数过期,他们终止了对 MP3 相关软件的专利授权,并直接建议大众使用效率更高、音质更好的格式。
此举被认为是 MP3 技术已死的一个标志。
但这并不意味着 MP3 不复存在——你还是可以下载、收听 MP3 格式的文件。变化的地方在于,原本部分 MP3 软件开发需要缴纳专利费,但现在它彻底变成了一个开源项目。可能会继续进化,也可能就被其它技术淘汰。相当一部分互联网服务已经不用 MP3 了。
也就是说 MP3 并不会在短时间消失,这个 1980 年代的发明仍然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音频格式。尽管如此发明者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MP3 已经过时,理应被淘汰了。
从黑胶唱片、磁带、CD 再到数字音乐,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改变着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也改变着大众消费音乐的方式。
MP3 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不同以往,它用完全开放的形态改变了音乐市场的格局,整个音乐工业做生意的方式完全颠倒,原本属于唱片公司的话语权,渐渐被持有技术和数字渠道的科技公司所取代。
MP3 也是极富争议的存在,推崇它的人认为这就像一次民主运动,人人都能便捷而快速地享有音乐;反对者视它如怪兽,被吞噬的是音乐行业赖以生存的版权,以及唱片业曾经的黄金时代。
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算起的话,人类刻录、聆听和传播声音已经有近 140 年的历史。但 MP3 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仅仅是发生最近 20 年的事。
也正是这 20 年,由 MP3 格式开始,音乐产业被彻底重塑,音乐成了一种人人可以触及的大众消费品。
最初 MP3 的点子和音乐无关
1970 年代初,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教授 Dieter Seitzer 被电话线传递的低音质声音所困扰,开始研究怎么优化声音信号。他的第一个声音编码专利遭到拒绝,但研究没有停下。
到 1970 年代末,光纤电缆的应用让电信业革新音质,改进语音编码似乎没那么必要了。Seitzer 的研究这时候转为处理音乐信号。
1979 年,Seitzer 开发出第一个能够进行音频压缩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随后他 25 岁的学生 Karlheinz Brandenburg 开始在方案中应用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丢弃音频数据中对人类听觉不重要的部分,让大脑认为音质并未明显折损。这个办法的贡献在于,它能在数据大小和声音质量之间达到平衡。
Karlheinz Brandenburg 后来也被称为“MP3 之父”,他自己倒是“不喜欢这个头衔”,因为最终的 MP3 其实由一个团队完成。
MP3 作为一个官方名称被命名开始于 1988 年,名叫 MPEG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国际组织诞生。这是一个为广播业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标准制定机构。根据不同的阶段和模型,在 1994 年之前 Fraunhofer IIS 公布了 MPEG-1 Audio Layer 1、MPEG-1 Audio Layer 2 和 MPEG-1 Audio Layer 3 标准,也就是 MP1、MP2 和 MP3。最终 MP3 可以将音乐编码成原本 10% 的大小,但音质和最初的未压缩版本相比没有听觉上的明显下降。
这个结果是前所未有的,要知道当时单张 CD 唱片也就可以存储 10 多首歌曲,体积压缩意味着同样一张 CD 的容量可以存 100 多首歌。
1995 年 7 月 14 日是 MP3 真正的生日,这一天 Fraunhofer IIS 决定将“.MP3”作为文件拓展名,之后的事情你也清楚了,用 MP3 格式压缩存储的音乐就叫 MP3 音乐,能播放 MP3 音乐的软件就叫作 MP3 播放器。
不过 MP3 的专利授权一直处在混乱的状态。1998 年 9 月,Fraunhofer IIS 向几个 MP3 软件开发者发去了一封声明信,表示“发布或者销售编码器或者解码器”需要授权。
持有 MP3 相关专利的也不止 Fraunhofer IIS,还有多家公司和机构都拥有他们声称编解码器必需的单独专利,而并不是每一种专利持有者都强制收费授权。
直到现在 MP3 的专利问题还是很复杂,相比于专利的混乱,更乱的是由 MP3 开始的版权大战。
音乐产业的话语权开始变更
1990 年代前,主宰音乐体验的媒介一直在变化。
• 1960 年代,刻录机。唱机有一个圆形的转盘播放巨大的胶片,无法携带。
• 1970 年代,8 轨带(8 Track Tape),磁带的前身,这是音频踏入便携方便的第一步。
• 1980 年代,磁带,体积变小、录音时长变长。后来索尼还推出更小体积的 MD。
• 1990 年代,CD,音乐可以非线形播放,不用倒带、快进,可直接跳转下一首。
这些工具的共性在于,音乐的生产、传播的话语权在唱片业手上。无论是磁带还是 CD,唱片公司包揽了录制发型和销售,以及这其中产生的利润。
但 MP3 展现了可怕的自我传播性能——它本身体积小、易于复制和分享。更重要的是,你的电脑上如果有一个播放器,就可以解码聆听音乐。
MP3 音乐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始于一家叫 Napster 的音乐网站。它由 20 岁的大学生 Sean Parker 在 1999 年 6 月和另外两个同龄人创办(Sean Parker 后来成为 Facebook 投资人,任第一任总裁)。
Napster 是一个 P2P 分享站点,也就是点对点共享。用户检索音乐名,Napster 就通过另一台私人电脑下载这个 MP3 文件。你所知道的“种子”也是这个原理。
自此用户可以免费在网络上下载、分享专辑和歌曲,Napster 也在一年内就获得了超过 1000 万个用户。
免费音乐对实体唱片业带来了实质性的打击。1999 年底,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对 Napster 提起了诉讼,它要求网站为每首盗版歌曲支付 10 万美元的补偿,而当时的 Napster 服务器上有超过 20 万歌曲,也就是说 Napster 需要赔付 200 亿美元。
Napster 消失了,但音乐的数字化没有停下——MP3 变成了一种普及的音乐格式,作为一种技术也不断更新,更小更轻便的 MP3 播放器也出现了。实体唱片业最好的时光也就此终结。
1983 年之后,全球的 CD 销量连续 17 年增长,在 2000 年达到 24.5 亿张的顶点,此后便一蹶不振开始下滑。到 2009 年,美国音乐产业的规模从 1999 年的 146 亿美元下滑到仅剩 63 亿美元。
美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1999 到 2009。
iPod 诞生、音乐网站普及,科技公司取代唱片公司成为音乐人与用户间的联系
另一个推动 MP3 音乐变成主流的东西是播放器。
到 2000 年代初,人们听 MP3 音乐的主要工具还是电脑,第一个想到做便携播放器的是三星。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三星的一名经理在 1997 年的某天搭乘飞机,在座位上他看到有人在用 MD,于是萌生了做一个便携式 MP3 播放设备的想法。
只不过当时亚洲正值金融风暴,三星四面楚歌组织重组,无人顾及这个新的想法。最终这名经理也在裁员中被辞退,带着他的提案入职三星分离出的公司世韩(Saehan)。
1998 年,名为 MPMAN 的播放器由世韩推出,它能播放电脑上下载而来的 MP3 文件,只有一张软盘的大小,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重量 65 克。相比于播放 CD 的随身听,MPMAN 没有机械结构,更稳定抗震,歌曲的读写也更快。
世界上第一台 MP3 播放器
美国厂商 Diamond 随后也推出一款产品,后来和 Napster 打官司的 RIAA 也和它闹过纠纷,最终 Diamond 胜诉。
它们都没能抵得住苹果的轮番轰炸。2001 年苹果发布第一代 iPod 播放器,它的屏幕分辨率只有 160x128 像素,容量为 5GB。据说 iPod 的灵感源于乔布斯向女儿丽萨示好的一句话。“我会把一千首歌放进你的口袋,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那丑陋的随身听。”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桥段。真实的情况里负责“千首音乐”的是托尼·法德尔,当时乔布斯刚刚通过收购 SoundJam 制作了最初的 iTunes,他希望苹果能设计一个与 iTunes 商店配套的音乐播放器,让收听音乐变得简单。
第一代 iPod
这也是 iPod 带来的最大改变,苹果试图通过 iTunes 用正版说服音乐厂商授权数字化版权,然后从中分得利润。
这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方案,iPod 的用户只能在 iTunes 商店中购买和下载音乐,价格 0.99 美元一首(2009 年更改为三种价格梯度),音乐文件被加密不可复制和传播。
唱片公司和苹果达成合作,从音乐销售中分得七成收入。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买卖,唱片公司不再困扰于免费的盗版。
但唱片公司的存在感越来越低,苹果这家科技公司反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音乐发行方——到 2010 年 2 月,iTunes Store 已经售出 100 亿首歌曲,占有全球线上音乐销售量超过 70%。
iPod 带来的收入远远不止音乐,更多的来自硬件本身。而唱片业并没有从中分得一分钱。虽然 iPod 的用户看不见音乐文件本身,但 MP3 格式易用性是 iPod 能变成爆款的最大因素。曾经统治音乐播放器 20 多年的索尼,这时候也推出了数字音乐产品 Network Walkman,但为了躲避盗版纠纷,索尼的数字随身听只支持一种叫 ATRAC3 格式的文件。用户每次导入歌曲,都不得不用索尼独占的一款应用,将 MP3 转化成这个奇葩的格式。
索尼Network Walkman
MP3 代表的开放、友好和便捷被证明是成功的。得益于此的 iPod 在唱片公司、用户和自己三者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平衡。
但同一时期的中国市场并没有找到这种平衡。
iTunes 商店没能在中国市场推出,2000 年代在中国与“下载音乐”联系最紧密的是百度。
2004 年百度在上市前推出了mp3 搜索服务,用户只需输入歌名就可以搜索到歌曲的在线试听和下载,而百度自身没有从唱片公司获得版权——这和 Napster 如出一辙。
但 MP3 的普及结果来看,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像 Napster 一样,百度让 MP3 在中国同样大范围传播、音乐从磁带、CD 过度到更为容易获得的数字格式。
从百度等网站下载的 MP3 文件被灌进广东产的音乐播放器,或者 iPod。虽然苹果一直没把 iTunes 音乐商店搬进中国,但 iPod 很早就来了。
大众用上了更方便的音乐格式,这也让整个音乐工业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科技公司比如苹果掌握了渠道和分发,原本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也就被替代,逐渐被边缘化。
到现在,又有新的音乐竞争方式出现了。
2008 年 Spotify 上线,这是一个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它开始了一种新的订阅式商业模式,用户可以选择按月付费 9.99 美元、或者免费使用但要看广告。无论如何 Spotify 都会产生收入,用以向唱片公司购买版权。
苹果也加入了流媒体的竞争,2015 年推出了订阅服务 Apple Music,截止到去年底已经有超过 2000 万用户。
中国数字音乐混乱的版权,也因为大公司之间的竞争而实现了正版化。
免费的盗版渐渐消失,艾瑞咨询的一份数据说,人们也开始为在线音乐买单,2015 年中国在线音乐用户付费市场规模是 10.5 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 121.8%。
尽管如此,MP3 仍然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兼容性最高的音频格式。而它现在似乎正在迎来一次小小的复兴,音乐之外,有声书、播客、知识付费使用的音频……新的声音内容还是要依靠 MP3 的遗产得以传播。
而 30 年前,发明 MP3 的 Karlheinz Brandenburg 也没有料到现在的光景:“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拥有百万用户和听众的电子广播,但今天几十亿台机器都在使用这种格式,大大超过了我们当年的梦想。”
• end •
编辑 | 蚊子
图 | 网络
三川传媒
成就天下之大势
三川文化传媒
标志及V I 视觉设计 | 广告海报设计 |
多媒体界面设计 | 产品及活动写真 |
业务咨询:
17780658695(浩东)
13194973263(小东)
邮箱:5746966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