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要
有一个匈牙利电影“唱”最近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苏菲的故事,她所在的学校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儿童合唱团,所有孩子都可以加入这个合唱团。
加入合唱团不久,苏菲的老师Erika不让她唱歌了,只让她开口默念歌词。出于礼貌,苏菲接受了老师的要求。但是影片到了后面,苏菲告诉她最好的朋友这件事的时候,她的愤怒和痛苦就变得非常明显。
在这部影片中,苏菲不是唯一一个被老师的要求伤害的孩子。而老师的理由是:“如果每个人都唱出来,会影响我们整体的水平,我们就没法成为最出色的合唱团了。”
我过去28年一直是音乐教授,我想说一个音乐老师不让自己的学生唱歌有点离谱。可惜,我经常听说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研究表明很多成年人认为自己“没有乐感”是因为他们孩提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不让他们唱歌,而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没有音乐元素的环绕。
2017年最佳短片“唱”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老师告知不可以唱歌。孩子是天生的音乐家,在他们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们就会唱歌、跳舞和做音乐游戏。总是有人问我如何看出他们的孩子是否有音乐天赋。我跟他们保证说他们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音乐能力,并且这些能力在今后的人生中都会被发展成对于音乐的领悟力和感受力。
但是,当他们长大后,有些孩子开始从同龄人、家庭、媒体、甚至音乐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反馈,说他们不适合学音乐,因为他们没有音乐天赋。
“天赋”思维
像“美国偶像”那样的电视节目提升了普罗大众对于音乐的关注,更多的人会认为音乐是一种罕有的能力,只有少数人幸运地拥有这种能力,那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就只有被我们嘲笑和淘汰的份了。
这种对于音乐的“天赋思维”正好与心理学家卡洛·德韦克所提到的“成长思维”相一致。卡洛提到的“成长思维”对孩子学习时建立信心至关重要:那些希望成功的学生会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然而那些认为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像是一种天赋——的学生会很容易就放弃。
我自己的研究就发现如果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唱歌有一种负面的看法,他们就不愿意参与任何形式的音乐表演。这种自认为缺少音乐天赋的认知最终就会变成一种命定的思维而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成为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