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能确切记起第一次看《甜蜜蜜》是什么时候,但怎么着也该是大学时代,20岁初头的样子,差不多是90后 在今天的年纪。当时中国最风光的导演是张艺谋,以舍我其谁之姿引领中国商业大片的复苏,我每年去电影院的次数屈指可数,淘碟和非法下载是看片的主流渠道。 谈谈恋爱,跟无忧的生活较较真,从书和电影里知道的事情,比从现实中知道的还多。总之,是一个未见天地却还自以为是的文艺少女。
初看《甜蜜蜜》,被曾志伟感动得不行,幻想生命中也会出现一个为自己纹史努比的真爱。而黎明和张曼玉,在传奇的豹哥面前似乎太温吞了一些。但无论如何,在我的观念之中,这是一部看过就不会忘记的佳作,并且经得起一遍遍reapeat。
因此,得知它会以修复版本重新上映的消息后,我着实是期待它能在情人节档期被更多人看到——这超出了对前不久《大话西游》复映的期待。毕竟,这年头值得一看的华语爱情电影几乎绝迹。大银幕仿佛得了“失爱症”,工业标准被一降再降,幼稚虚伪的《小时代》《匆匆那年》之流都可以无限风光。
整个电影产业自上而下,都热衷于拿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1岁左右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资源配置严重向90后的趣味和喜好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亚文化占据电影文化主流地位的现实。其他年龄层的、不同级别的审美诉求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搁浅在荒漠之中,渐渐式微下去。
那么,90后会接受《甜蜜蜜》吗?
既然我在20初头的时候曾经被打动过,时至今日,这些年轻人会作何感受?张曼玉和黎明的名字,对他们而言,即使不陌生,也不会太熟悉。为了拉近与90后的距离,同时不破坏电影原本的完整度,机智的电影人们想出一个办法,请来90后最迷恋的小鲜肉之一鹿晗重新演绎电影同名主题曲,在前期宣传中将陈漫掌镜的新版mv作为一大卖点。陈漫倒也不负众望,把鹿晗拍出一股人畜无害的纯真。的确,“真”是《甜蜜蜜》的最高价值准则,它越过爱与恨,生与死,忠诚与背叛,为所有人找到出路。
世事浮华,唯真不破。
借助偶像的力量,一群90后的观众(大多数是女生)走进电影院。当然,他们的初衷是来听偶像 唱歌的。我和他们一样,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甜蜜蜜》。虽然剧情已经烂熟于心,但大银幕才是心潮澎湃的来源。有些电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有些演员也是 如此。就像当初看过大银幕版的《霸王别姬》,于一瞬间领悟到张国荣的美一样,这回我终于找到了张曼玉作为影后的理由。
《甜蜜蜜》是不吝惜特写的电影,连海报都用了两位主角的面部特写作为主画面。镜头一次次推进,在逼仄的房屋里、在小旅馆的床上、在纽约嘈杂的街 头......张曼玉那张还依稀残留婴儿肥印记的圆润脸庞,被放大,被定格,欲望、喜悦、疲倦、惊慌、痛楚......情感透过五官恰到好处地释放出来, 成就了作为演员的张曼玉。而那只当年令我无比唏嘘的米老鼠伴随着一背的纹身占满整个银幕,就好像看到了一位惦念多年却难以再见的故人。
似我这般怀着老友重逢之心而来的并不多见。邻座的两位小姑娘,不时摆弄着手机,还嘀咕道:演的是什么啊,怎么还不结束啊。演到黎小军和李翘在街头巧遇邓丽君,并且无法抑制地激吻这场戏,她们嬉笑着讨论道:这是干啥,接下来是不是该了?
你看,这就是一部分90后的电影观念。
最终,主题曲响起,竟然还是黎明的版本。场中开始有失望的抱怨声。 我随机搭讪了几位90后观众,问他们是否看得懂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吗?百分之90的人回答:不是很看得懂,觉得很一般。节奏太慢了,为什么不放鹿晗唱的主题曲。
这些答案,是意料之中。时代变了,好电影的标准也变了。历史的断层已然显现,电影文化的鸿沟越来越深。
来源丨外滩画报(微信号:the-Bund)
作者丨snoopynirvana
编辑|谭浩怡
转载本文已获外滩画报授权
点击顶部「剧角映画」
关注剧角微信,每天都有新姿势!
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去「剧角映画」官网看更多精彩!